中欧散记(十三)

布达佩斯是我们这次中欧之行的最后一站,这后面三天的亮点就是位于多瑙河边的维多利亚宾馆。当我们从城外开进来的时候,我还是一点方向感都没有,直到宾馆的门口才意识到,这家宾馆就在布达位于多瑙河边的第一条大街上,总共才三个门面那么宽。门口可以斜着停三四辆车,我们的运气还行,有两个车位是空的,我们就要了个牌子占下一个位子。进门上两个台阶就是前台,最典型的家庭旅馆那种样子,里面站一个人正好,站两个人嫌挤的那种。环顾左右,看得出这里是新装修过的。(回来后我还在YouTube上发现一个他们装修过程的短片,这是后话。)

忘了我们是在哪里订的这个宾馆,反正给他们看了预订单后就给钥匙了。电梯就在前台旁边,也是紧凑型的,最高到八楼,九楼的客人要自己走一层(不过九楼的房间好象都有阳台的哦),每层有三个房间,整个公共区域非常干净。进了房间,更是眼前一亮。房间是新装修的,而且很大,平板电视机嵌在墙里,宽大的写字台上面有一排各种各样的插座。卫生间更是现代设计,至少对我们来说是这样,虽然只有淋浴,但是在里面的感觉就是非常舒服。这些都还不是这家宾馆最亮的亮点,刚才说了饭店有九层二十七个房间,每个房间的落地窗都正对着多瑙河,站在窗边往左看,是白色的匈牙利议会大厦,往右看,是著名的布达佩斯链子桥,白天晚上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布达佩斯的两大景点。(见下图)

100_1953

查看了一下地图,发现去著名的渔夫堡和老皇宫都可以绕到宾馆后面直接上山——有人称之为“布达佩斯城堡山”的——最多也就走十来分钟。走出宾馆向左(北),经过一条两边都是饭店的岔路,到后面的一条马路,这里稀疏地分布了几家各式的饭店,里面有一家还算正宗的韩国料理,除此之外就是住家和商铺。继续向北,经过一个小教堂后,就可以沿小区中间的台阶拾级而上,经过两次“之”字形的车行道,我们就到了渔夫堡的脚下,这里经常有旅游大巴来往停留,所以需要注意一下车流。从这里再往上走就都是渔夫堡的一部分了。下面贴一段维基的介绍:

渔夫堡(Halászbástya)是一个新哥特式和新罗曼风格的观景台,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布达一侧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邻近马加什教堂。它修建于1895年到1902年之间,设计师是弗里杰·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夫堡近乎毁灭。1947年至1948年之间,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负责了修复工程。从塔和观景台,可以看到多瑙河、玛格丽特岛、东面的佩斯,以及盖勒特丘陵(Gellért Hill)的全景。七座塔代表七个马扎尔人部落在896年定居喀尔巴阡盆地。渔夫堡得名于渔民行会,他们在中世纪负责守卫这一段城墙。这是一个观景台,有许多阶梯和人行步道。伊什特万一世的骑马铜像立于1906年,位于渔夫堡和马加什教堂之间。底座是奥洛约什·施特罗布尔(Alajos Stróbl)的作品,在弗里杰·舒勒克规划的基础上改进,为新罗曼式风格,表现国王的生活插曲。

所以这里就有三个著名的景点:渔夫堡、马加什教堂和伊什特万一世铜像。除此之外,在城堡山的这一侧,还有老市政厅等其它一些景点。当天晚上,我们还去了一家宾馆介绍的饭店,吃了顿还算正宗的匈牙利菜,这家的菜的味道还可以、量也正好。在我们快吃完的时候,大概是晚市刚刚开始,还一个钢琴手和小提琴手进来演奏当地的民歌呢。不过,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惯,譬如这里饭店的菜单和北美的大不相同。北美的饭店里,一般的主菜旁边都会放上些蔬菜,一来是点缀,二来是有个荤素的搭配。而这里,如果点了一块大肉排,周围要放点蘑菇啊土豆之类的辅菜、或者是加一勺肉汁,他们会另外问的,当然也都是要另外算钱的。

等我们吃好了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外面的毛毛雨也不下了,可是广场上却显得更加热闹。原来灰蒙蒙的建筑,被打上了灯光以后,在深蓝色的天幕下显得特别的漂亮,尤其是回廊的那一边,原本水泥石头造的围栏,居然变得有些半透明的样子,有点迪斯尼城堡的意思。站在观景台眺望山下的多瑙河,河上有来往的游船拖着长长的灯光,对面白色的议会大厦也亮了,还有右边的链子桥。于是装好三脚架,在观景台的各处360度狂扫,老婆的相机比我的好,而且手持能力较强,所以我们一个动一个静拍了无数张夜景照片。第二天再来的时候才发现晚上其实是拍照的最佳时间,不但游人较少,而且有几个白天要收费的平台,到晚上就可以自由出入了,也是观景照相的最佳点。拍完照,沿着长长的阶梯原路返回,马路上偶尔有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空气里有点潮,但天一点都不冷,所以这十几分钟回宾馆的路是很享受的。

回到宾馆,进了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窗前,继续对着窗外的夜景一阵狂扫。过足了瘾,再把灯打开,才发现原来房间里的灯光也别具一格,除了家家都有的台灯、落地灯和床头灯,房间的吊顶和电视机的背面都装了一圈泛光灯(床头板后面好象也有,忘了)。当然有些地方做得有点过头了,譬如卫生间里的环保感应灯会在洗澡洗到一半的时候自动熄灭,非得走出淋浴间,冲着它挥挥手才会再打开。

终于今天回来对布达佩斯的第二印象还是不错的。后面还有两整天可以继续探索这个城市,我们将回到渔夫堡,再去老皇宫,还有佩斯的那些景点。

[未完待续]

中欧散记(十二)

      第二天早上下去用早餐,没想到这个宾馆不怎么样,可是早餐却是非常丰盛的,楼下不算很大的早餐厅里人头济济,吃的喝的一应俱全,装修也很现代。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想着今天又要开回起点,回到布达佩斯。

      吃完早餐,根据新的计划,我们要放弃一个国家,绕过克罗地亚,直接从斯洛文尼亚的东北部回到匈牙利。因为我们权衡再三,觉得当初想要去克罗地亚的唯一目的地就是去看看它的首都萨格勒布,也算多去了一个国家,多到了一个城市。可是从网上的资料看,萨格勒布更象是一个前南斯拉夫时代的城市,而不是有那么多历史遗迹的地方,只是又一个中欧城市而已。所以今天的压力应该不是很大,大约午后不久就可以到达布达佩斯了。

      天还是下着小雨,很幸运的是昨天傍晚那几个小时的晴天,让我们大致领略了这个还算比较精致的城市。沿着A1先往Maribor开,再折向东沿着A5过境进入匈牙利。这两条高速公路的状况也都很好,其中有很长一段基本上没有什么车辆,可以尽情地欣赏两边的景色。春天终于来了,路边田野里的绿色越来越多,空气中也是湿湿的,雨停了就显得有点雾濛濛,有点象江南的春天。路上开过几段高速公路,都和GPS上地图的有点偏差,可能是因为我的GPS上的数据旧了一点,还是几年前公路未完工时的样子。

IMG-20120406-00051

      开到有些丘陵起伏的地方,差不多就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匈牙利三国交界的地方,一直走就要到克罗地亚去了,我们沿着路标的指示朝左,就不知不觉地进了匈牙利。在匈牙利境内开了没多久就上了M7,一条大路直通布达佩斯。开着开着,太阳出来了,中间经过Balaton湖区,这个湖号称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湖,可是我们就住在全球最大的五大湖地区,而且前两天刚看过最美的Hallstatt湖,这里就略过吧,还是继续往前开。其实这一路上蛮无聊的,可能是这次旅程的大部分惊喜都已经经历过了,今天是最后一段长途,而且这段路有两百多公里的直道。整整两个小时就觉得公路越来越宽,车道从两个最后增加到四五个,两边的车子也越来越多,最后车速渐渐慢下来,我们又回到了布达佩斯。

[待续]

中欧散记(十一)

      上次写到我们上车的时候正好开始下雨。离开Hallstatt,按照GPS的指示,我们再次穿过昨晚开过的隧道,从小镇的北头向左转,又进入了山区。这时雨开始大了起来,我们时快时慢,翻过几座山头,经过几个小镇,就上了A10高速公路。奥地利的高速公路造得非常好,在大雨中我们的小车还能以一百多公里的时速穿行,而一点都没有感到颠簸,这辆韩国的小车的操控性也不错;当然,天雨路滑,要小心驾驶。A10盘桓在群山之间,可能因为地形和天气的关系,有几段路雾气缭绕,让我想起了当年出差去浙江景宁的那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又有几段高速路边的山坡就是滑雪场,有点加拿大班芙的感觉,想必这里也是一年四季都向游人开放的。一路上在奥地利境内我们还经过了几个超长的隧道,其中有两个是要额外收费的,好象都是十欧元左右。第二个收费站应该离边境很近了,有几个警察模样的人在收费站附近转悠,不知道是不是查高速收费标贴的,听说被抓到的罚款是几百欧元,整个欧洲都是这样。

      将近斯洛文尼亚的时候,我们又根据路边的指示下到高速左侧的一个休息站去购买斯洛文尼亚的高速贴纸。这地方其实就是个硕大的停车场,中间有个小屋,里面还卖一些不起眼的咖啡和食品,还有一个简陋的收费厕所,所以我们猜想这是已经到了斯洛文尼亚。继续往前开,路况还是不错,山势也没有那么险峻了。没多久我们就到了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娜(Ljubljana),这个名字拼写很拗口,读出来却很顺,把"j"读成"i"就差不多行了,我们第一次是在Rick Steves的纪录片里听到的。在许多旅游介绍中,去卢布尔雅娜,一般还要去路上经过的Bled湖,还要去附近的意大利海滨小城Trieste和克罗地亚的海滨城市Rijeka,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计划阶段就把那两个城市去掉了,而且今天下大雨,也就根本没想到去Hallstatt附近的两个湖和Bled湖。

      我们到卢布尔雅娜的时候,已经雨过天晴,跟着GPS在城里左转右转,脑子里有的方向感已经荡然无存。总算没绕很大的圈子,我们到了宾馆所在的那个小区。一路开过来的时候,发觉马路两边的房子和二十年前的北京有点相象,除了历史建筑以外,其余的看上去都应该是铁托时代的成就了。我们住的宾馆也很是如此,这是在居民小区里的一幢高层,很可能就是高层公寓改建的,甚至现在部分还是居民的住宅,因为我们在楼道里看到不少本地的中学生跑来跑去。在我们登记入住的时候,还有一个日本的旅行团也在大堂里,原来外面的大巴就是他们的,我们的车就和大巴一起停在门口不大的停车场里。到了房间,就知道这家宾馆和第一天布达佩斯的机场宾馆有得一比,就和以前中国的招待所一样,装修大概和上海二十年前老百姓的工房差不多。楼面的格局应该是在改成宾馆的时候重新布置过的,从房间的窗口望出去是另一幢一模一样的高层民居。

      虽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但是外面太阳还很高,我们放下行李,拿了照相机就出去了。在计划阶段,我们就着重找离景点较近的宾馆,今天的这家也是一样,从小区的另一边走出去,过了马路就到了一条不是很宽的步行街。走没多远,前面是一条大的横马路,往左看有一座桥,桥头上一边各有一只青铜的龙,那是西式的有翅膀的那种,所以这桥就叫“Dragon Bridge”,也算一个景点。继续沿步行街往前走,两边有几家旅游品商店和小饭店,再往前就是一个扇形的Preseren广场,这个应该是卢布尔雅娜的市中心了。广场中央是一座纪念碑,上面有青铜的人像(France Preseren,斯洛文尼亚著名诗人)和女神。右手边是红色立面是圣方济教堂(Franciscan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左面则是著名的三座桥(Tromostovje)。这三座桥也是扇形分布,紧挨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桥栏杆,桥面和两岸的路面平行,很有特色。我们先继续沿步行街往前走,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再转回来。这时候,路边有两处响起了音乐和歌声,想必这些都是复活节的庆祝活动了。这几天教堂里也肯定有活动的,我们走进圣方济教堂,里面就在做弥撒,我们站在后面听了一会儿,他们都是用本地语言交流的,所以我们就感受了一下气氛就出来了。

100_1717       走出圣方济教堂,我们朝对面的三座桥走去,过了三座桥就到了所谓的老城,这里的街道更宽一些,房子式样是旧式的,但是看上去要新一些、整齐一些。这个周末是复活节假期,所以大多数店铺都很早就关门了;人很少,街道就显得更加整洁有序了。这段路是市政厅的所在,所以整个街道两边的房子都错落有致,而且都维护得很好。路口有一个三河雕塑,因为卢布尔雅娜位于三条河的交汇处,这个和维也纳议会大厦前的四河雕像有得一比。市政厅也就是一排楼房中普通的一幢,不过多出来个门厅,上面插了欧盟、斯洛文尼亚和卢布尔雅娜的旗子。再往前走,我们又不小心溜进了一个博物馆,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画廊之类的地方,里面有平面和立体的各种作品。卢布尔雅娜人喜欢自诩为艺术之城,所以不但是这样的画廊里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连马路上各处也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展示。

      这个街区的一边是三座桥下面的那条河,另一边就是山和城堡(又是城堡!),我们转了一圈就沿着之字形的小路上山了。刚开始,路边还有一些民居,再往上就只有稀疏的树林了,来来往往有不少人在林间的小道上徒步,看不出是旅游者还是本地人。我们走走看看,虽然山不是很高,但到了上面基本可以一览整个城市的,因为这里的高楼比较少,有几个方向根本没有高楼阻挡视线。在一个小的平台上,有一个前南时期的雕塑,是金属的人像,黑漆漆地看不出个究竟,好象都举着步枪斧头镰刀什么的。

      再往上走一点点,就看到很多车停在路的两旁,人们都衣贯楚楚地朝城堡走去,应该是晚上城堡里举行什么活动了。从旅游攻略里看到,这个城堡白天是旅游景点,除了塔楼的顶端其余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没想到晚上还是一个举办活动的地方。不过也难怪,从城堡外面可以看出城堡的各个细节都是经过进行修复的,绕到山后还看到这样的工程还在继续,这种使用和保护相辅相成的做法其实很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虽然欧洲的历史相对比较短,但在欧洲各处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和民间对各种各样历史遗迹的保护,和非常慎重的修复,很多地方即使无法恢复原样,也不会草率地拆毁或切割移做它用。相比之下几次回上海的感觉就很差,如果柏杨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每个朝代上台都会把以前的东西统统一把火烧掉,然后再重造一套能体现自身功绩的东西,物质的、文化的都是这样,前提是只要有权、有权就能搞到钱,怎么花钱都是统治者的意愿。

      我们沿着城堡一边的新式悬空走廊绕到山后,从另一面下了山,在这里还有一段上山的索道。听宾馆的人说,其实索道离宾馆更近,似乎我们应该趁城堡开放的时候先坐缆车去参观一下城堡,唉,错过了,不过这样从外面看看也挺好。下了山,我们就从老城的另一端走回三座桥,中间经过了圣尼古拉教堂(Saint Nicholas’ Cathedral),它的一扇铁门好象很有名,上面有刻画前教皇经历的浮雕。教堂里面也在举行弥撒,我们进去听了段赞美诗,虽然听不懂他们唱什么,但是悠扬的曲调却能让人的心情变的特别平静。回到三座桥和Preseren广场,街头的艺人还在那里载歌载舞。这时候天色有点暗,不过太阳还没有落山,我们就任由春天暖暖的夕阳晒在背上,慢慢的沿着步行街走回宾馆所在的小区。

[待续]

中欧散记(十)

在Hallstatter湖边的这家宾馆不是很新,房间也不大,电视机很小,还是那种旧式的,吊在房间的一角。不过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能够有这样一个地方住下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房间外面还有一个阳台。站在阳台上,近处是宾馆的后院,院子里有个游泳池,外面就是Hallstatter湖的一角,不远处是环抱的群山,山上有一些长绿的树、大部分还是黄黄的早春的颜色,还有些未融化的积雪。早上的太阳通过薄薄的云层照下来,雾气早已散尽,显得这景色很有穿透力,有点象加拿大西部的班芙。我们先去楼下的餐厅吃早饭,餐厅很大,外面还有一圈露台,象房间里一样,全部是原木的颜色,让我们想起了安大略省的cottage生活。早餐的品种不多,但是面包很新鲜,可能是本地面包师的杰作。

用完早饭,我们出去转了转。这家宾馆和另外一家宾馆占据了路口的两边,从它们中间穿过去就是湖边的码头,外圈也是原木的装饰。不知道因为是淡季呢还是时间没到,码头上既没有船也没有其他游客。再往前是一个小小的湖滨公园,在清澈的湖边走着,慢慢地就有天鹅静静地靠过来,这里的天鹅非常漂亮、干净,白白地就在湖上飘着,似乎一点都不怕人,反而喜欢保持一段距离跟着我们。除了天鹅,还有几对鸳鸯,自顾自地在湖上游弋。湖边还有一段栈桥,走到尽头还是看不到湖对岸的小镇,却看到右手边的山脚下有红白相间的火车开过,这可能就是旅游书上所说的那条线,终点站是湖边的另一个码头,从那里可以坐船直接到小镇上。回宾馆结帐,搬上行李,我们驱车朝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小镇进发。

很早就听说哈尔施塔特小镇是不让外来车辆进入的,在镇外面有几个收费的停车场,就算住镇上的宾馆,也要把自己的车停在外面,再叫宾馆派车来接。我们昨晚从那里经过,所以大概有了距离的概念,就挑了一个比较方便的停车场停下,现在不是旺季,停车场可以随便挑,再过一个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停车场到小镇的入口,路边有两三个神龛一样的建筑,从风格上看不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或是其他的。再往前走,有个放船的小石滩,我们才在那儿站了一会儿,就有近十只天鹅朝我们游过来。后来,有人出现在前面的岸边时,有几只又向那里游去,大概是往常有游客会那食物喂它们的缘故吧,不知道这里的规定是能喂还是不能喂,我们在加拿大是不能随便喂野生动物的。在石滩边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尖碑,碑上写着皇帝陛下和茜茜公主(皇后)到此一游之类的,怪不得有人说这个是茜茜公主最喜爱的小镇。

进入小镇,就一条路,路口有一个象停车场入口那样的电动栏杆,只有镇上的居民才有磁卡可以打开栏杆开车进去。行人走人行道没有这个限制。小路两边都有各式的民居,一边是临湖的,一边是靠山的。这里的房子不少都是一个样子,两层以上会有阳台,硕大的屋顶罩下来,和最上面一层的木质外墙融为一体。因为路不是很宽,所以不少房子前面的树都被修剪成紧贴外墙的,而不是伸出枝叉到马路上面,好象把三维的东西压缩到二维世界里,有点特别的味道。临湖的那边的房子就稍微宽敞一点,有小院子开个餐馆,也有船屋和码头,不过还是有一段临湖的人行道,那是后来特别搭出来的。

再往前走,山和湖之间地方就大了不少,这里有一些公共建筑。其中包括那个有著名尖塔的教堂,还有个小小的广场,中间有个圣母柱,这个在德语区好象都有的。广场四周是餐厅和宾馆,餐厅门口的游客三三两两地坐着。上午天有些阴下来了,看上去要下雨。

原来哈尔施塔特最著名的是它的盐矿,从前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哈尔施塔特人采矿盐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的祖上应该是很富足的。现在山上就有一个欧洲最古老的盐矿供人参观,因为要坐缆车上山,而且现在还没有到旅游季节,应该是还没有开,所以就没有计划去。出了广场再往前走,那一段湖滨的小路就是最佳的拍照地点,靠在栏杆上,后面湖边有著名的教堂尖塔,周围是有特色的民居,背景是雄伟的群山和静谧的哈尔施塔特湖。旺季的时候在这里拍照估计要排长队的,而今天我们前后数了下也就十几个游客在镇上闲逛,所以就拍了个够。

这条路再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尽头,出了电动的栏杆就转到出镇的隧道了。我们在往回走的路上向山上转去,这里显得比较拥挤,在山的一侧,上面有另外一个教堂,旁边是一小片墓地,每一块墓地上都种上了五彩的鲜花,非常漂亮。听说只有这里的居民才有资格使用这片墓地,而且下葬的先人只能在地下待十年左右,然后就要被移出,在遗骨上画上彩色的图案在放到旁边的Beinhaus里。

下山的路上有一段路是有盖顶的,象是在室内走一样,不过地上还是有些湿漉漉的。等我们走到山下的小路,真的开始下雨了。一路上我们又回味了一下这个世上最美的小镇,回到停车场,付钱(这里能用信用卡),走人。虽然雨开始越下越大了,可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了昨天的经验,我们将跳过Graz直接去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娜。

[待续]

 

 

 

中欧散记(九)

      开出捷奥边境附近的林中小道,前面缓缓起伏的田园风光在落日下显得特别安详,如果是大白天的话,应该是电影《音乐之声》中那个样子了。我们一边开一边默默地念着加油站、第一个加油站,终于看到在前面的路边有个加油站。

      先在OMV加满油,再到VIVA店里付钱并购买高速路费标贴,奥地利的路牌最少是十天八欧元,虽然我们只在他们境内呆不到24小时,还是得买一张。然后我就问唯一的店员有没有付费电话(pay phone),她听不懂,再问她有没有telephone(谢天谢地,总算有些词是相通的),她说有,问我要干嘛?我说要去宾馆,晚了,要打个电话通知他们。她立马就从柜台里拿出无绳电话,问我要打哪里,奥地利还是德国?我就告诉她是奥地利,并拿出预订的单子。她找到号码,马上就拨了起来,一遍、两遍,没人接,又拨了两遍,终于通了。店员叽哩咕噜说了一通,就把电话递给我老婆,老婆告诉宾馆那边我们最早要八点半才可能到那里,问那边是不是能把房间钥匙留在别的客人那里,没想到那边说他们会留下一个职员等我们到。挂了电话,把话机还给店员,问她是不是要付钱?回答是Nein;又问有没有厕所可以用?回答是Ja;是不是收费的?回答是Nein。怎么都这么耐思(nice)呢?总算今晚不用睡在车里了。

OMV_VIVA

      跟店员说了无数遍Danke schön后,我们离开加油站,继续赶路,这时是下午六点零五分。在小路上开了一会儿,我们就上高速了。奥地利的道路状况非常好,小路大路都非常平整,行车秩序也非常好。这么好的路,这么好的环境,让人都不好意思有一点点越规。中间有两段高速因为在维修,收缩成一来一去两个车道,大家就都放缓车速,一直在动,也不用走走停停,这样反而不觉得很慢了。这当中,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在高速旁边发现了一家麦当劳,里面有个小黑哥,英语说得还行。等再回到高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又开了一段,我们就下了高速,接着在山间的乡村公路上向南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黑夜里开车赶路,和几年前在班芙的经历很相似。那年夏末在加拿大西部的哥伦比亚冰原大道上从Jasper开到Banff,当我们离开Athabasca瀑布的时候已经黑了。那次没有现在这么赶,当晚的目的地是露易丝湖畔的费尔蒙城堡酒店,肯定是24小时都有人接待的。但是冰原大道要比这里荒凉多了,中间有很长一段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虽然GPS能够准确地指示前行的方向,因为是在夜里,人的目光范围也就和GPS上显示的那一小片差不多,基本上只能看见车灯能照到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漆黑一片,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那次有月亮和月光下的山影,但感觉很遥远,就象舞台的布景,没有立体感。当时的经验是保持距离跟着前车开,前面有一辆小型的RV被我们从瀑布一直跟到露易丝湖的岔道口,因为它的速度保持得非常好,尾灯正好在我们前灯能照到的尽头,能看到它的上下坡和转弯,这样就基本不用看GPS上的指示了。

      今天的路没有那么荒凉,时不时要穿过一个村镇,车也不少。有的车被跟了一段,人家就转弯进村了。有好几个地方在修桥,就开一个车道,桥两头就多了两个红绿灯。两边的来车就根据红绿灯开,根本没人管。虽然车挺多,但是秩序很好,没见一辆车着急上火的。路上和老婆闲聊,为什么奥地利人那么象加拿大人,都那么耐思呢?是不是因为他们与世无争,保守中立?虽然奥地利也经历过社会的变化,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到奥匈帝国、到被纳粹德国合并、战后又被盟国占领,一波三折,也不象世外桃源那样无忧无虑,但是我们所见所闻,有关奥地利的都是美好的故事。从上世纪中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到现在的五十多年里,人家该干嘛干嘛,没有斗争、没有运动、没有保八争九,也不急功近利。这种无为而治的心态,让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平和,这种境界在中国似乎只有在陶渊明的臆想里才有。

      聊着聊着,我们经过一个大湖的旁边,地图上叫Traunsee,前面一个湖就应该是Hallstatter See了,See在德语里好象就是湖的意思。从北边来到Hallstatt镇和我们住的Obertraun需要穿过一个隧道,因为Hallstatt就建在一座大山和Hallstatter湖之间的狭长的岸边,隧道既保证了来往交通,又保护了古镇不被破坏。隧道中间有个岔道通向湖边,原来那里是镇的北头,入口处有一道电磁栏杆,只有镇上的居民才可以把车开进去;出了隧道,旁边就是镇的南头,也同样有一道电磁栏杆。又绕湖开了小半圈,再绕过一个火车站,我们到了今晚下塌的Obertraun小镇。这时候已经快九点钟了,镇上已经是一片夜深人静的样子。幸好在每个路口都有详细的标志,告诉你去各个宾馆是左转还是右转。就这样七拐八拐,我们找到了预订的那家。

      果然,人家还在等我们,交了钥匙,告诉我们房间在二楼,她就离开了,希望她住得不是太远。就这样,经过最长的一天,我们终于到达预定的目的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