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九)

上次写萨尔斯堡已经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今天接着写。从萨尔斯堡出来,下一站是维也纳。我们上车的时候也就刚过中午,最多一点钟的样子,等到维也纳的时候却已经天黑了,中间好象等司机吃饭休息等了半个多小时。一路上天色都是阴阴的,进入维也纳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个没有高楼的城市,似乎中欧的很多地方都停留在中世纪的样子。

今天导游没有放过机会让大家领略一下奥地利的两大艺术成就——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和新年音乐会。凭良心说,当天傍晚安排去水晶店是整个旅途中唯一的一次购物安排,而且店里多是华语售货员,所以交流啊什么的都方便得多,我们挑了一两件小的装饰品在店里混了个把小时就奔赴下一站了。

当晚的音乐会是可选项目,不想参加的可以在附近逛逛、吃顿好的,我们想装文艺青年的就只能饿着肚子先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了。说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其实和电视上年年转播的那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去看的只是维也纳人在新年期间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中的一个,地点在夏宫外围的一个侧厅里,台是临时搭的,坐的也都是折叠椅。可是这演出一点不山寨,有厚厚的一本节目表和演员介绍,外面还有衣物寄存,不少人都穿着盛装来听音乐会的。坐在我们前面的一家是柬埔寨人,两夫妇带着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全部正装,他们是当天开了好几个小时车专门过来听音乐会的。

乐队大概二十个人不到,演奏的都是新年里常用的传统曲目,吹拉弹唱的都有,还有两个舞蹈演员出来载歌载舞的,分上下两个半场,台下两三百名观众都听得不亦乐乎。

看完演出出来导游还专门找了一家中餐馆吃晚饭,我们因为对上次天鹅堡下的那顿中餐很不满意,所以就想回去吃干粮得了,谁知吃完了出来的都说好,咳,世事难料啊。可是难料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当晚我们住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连锁酒店里,听说这里可以免费上网的,先去大堂看了看,发觉放在大堂一角的电脑根本不工作,于是又拿出自己的PocketPC,好象可以,就又给在法兰克福的A发了封邮件。回房随便吃了点东西,把最后两罐啤酒消灭掉,就睡了。

早饭就在酒店楼下,今天很早就要出发,我们早上醒来就匆匆地赶了下去。咦?我怎么觉得身上痒呢?这两天洗澡的频率比在家是高多了,但是这里也没有多伦多那么干燥,怎么回事?回房一看,啊!中了床虫(bedbug)的埋伏。怎么这个知名的连锁酒店也会有床虫呢?得跟他们汇报汇报,于是就填了反馈表,离开的时候跟他们前台说了一下。

到底是知名酒店哈,回家一个月后,收到他们寄来的一张音乐CD和一封道歉信,算是补偿吧。这是后话。当天的主要活动是游览欧洲名城——维也纳。

 

南加勒比群岛游轮记之五

上次写到圣马丁,下一站是安提瓜的圣约翰。安提瓜是从英联邦独立出来的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的最大岛屿,首都就是圣约翰。一大早,从游轮靠岸时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渔村般的小城,从岸边的房屋和停泊的船只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我们的游轮和另一艘游轮停靠在为游轮专门辟出的码头上,出了码头就是参差的小店,看上去就是招揽游客生意的旅游品商店,还有一艘旧式的帆船,大概也是提供游览服务的。走出右手边的这个区域,我们来到正对码头的大街,两边也多为售卖各色衣服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还有几家加拿大人眼熟能详的BNS和RBC等银行。虽然大街上人头攒动,但总的感觉还没有第一站空空的圣托马斯的大街那样整洁。

循着旅游手册的指示,我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个教堂。这个应该是岛上最大的教堂,整个教堂建筑在一个高地上,两个漂亮的钟楼在船上都可以看到。可能是因为疏于维护,走近了看就有点寒酸。但看到有工人正在忙于修缮,应该在不久会再向公众开放的。

朝码头方向七转八转,我们来到该国的博物馆前。这是个颇有殖民时期风格的两层楼建筑,一层有门廊,楼前还有围墙和浅浅的庭院。整幢楼大约和一个街道的图书馆那么大吧,一楼是博物馆,二楼另作它用。记得进门是要买票的,管理员就坐在正对大门的办公桌后面,桌上有台17还是19寸的特丽珑的显示器,地上放着一台586时代的台式电脑,应该是没有开,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买票的时候环顾四周,其实已经看到了博物馆的绝大部分。绕展厅一圈,基本上是对该国的自然和历史的介绍。中间有老师带了一群学生进来,看上去老师和学生都是珠圆玉润很健康的样子。相比从非洲被贩卖过来的上几代人,他们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了。

转了一圈还不过瘾,看到角落里有一扇小门通到上面的阁楼,还有人进出,我们就问能不能看看,然后蹑手蹑脚地跟了上去。阁楼不大,也有点矮,却有好几个青年人在那里工作,有的在很新式的手提电脑前输入文章,还有的在那里讨论着些什么,窗台前的桌上还放着一个什么动物的头骨骨架,上面的学术气氛比下面浓多了。

出了博物馆,我们继续往码头走去,顺便看了路边的一个两层楼的集市,还有一个赌场。靠近码头大门的地方,街道忽然就宽阔了许多,两边都是酒吧、餐馆,应该也是做游客生意的。门口还有一两个十几岁的小孩在卖花生米,一把花生米装在保鲜袋里好象要卖两三个刀勒的样子。

这天因为天气不是太好,除了早上看到一眼太阳,其余的时间都是阴阴的,中间还有过要下雨的样子,所以我们就基本上没想着去什么特别的景点,就这么逛了一圈就回到船上吃午饭去了。等到游轮离港的时候,太阳又出来了,那时候我们正在船尾喝着啤酒聊着天,等着旁边的挪威之光号游轮先掉头出港。

 

意大利十日谈

吾友Lavender999写的意大利游记,每次拜读,都如再次身临其境,现共享全部链接如下:

㈠: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010/9527.html
㈡: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010/32761.html
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012/33920.html
㈣: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1/2128.html
㈤: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7/24227.html
㈥: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8/10547.html
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8/13579.html
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8/16605.html
㈨: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8/18594.html
㈩: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026/201108/25828.html

当今上海人

银行新票面,一万元一叠,二十年前的一万元,那是人生极限、财富楷模。那时的万元户,不是名称,而是“金称”,今天只是五保户了。现在的上海,几乎人人都有住房,大多数成套,等于屁股下坐着百万资产。

我的老邻居兼狐朋狗友“小矮子”,是个“自己饱了,全家不饿”的光棍兼泼皮,游手好闲,平时打扮:“上身赤膊、下身长裤、脚底拖鞋”,自诩“搪瓷七厂厂长 ——荡在家里、住在家里、吃在家里(上海话谐音:瓷谐住、七谐吃)”。酒后脸红,好与人争,动不动老拳相向,可惜质量太小,输多赢少,往往拍着胸脯发疯乱嚷:“当心啊,身价50万!”因为他在鞍山六村有一间底楼公房,中介挂牌50万,号称“单身贵族”。这次发大水,屋内“水漫金山”,跌至48万。

上海人的差异:老百姓只有资产,老板还有资金,前者算了用,后者用了算。贫与富的差异:现金流的多与少而已。杨浦公园附近的名嘴、我的大块头朋友“三宝”有句顺口溜:“百万不算富,千万刚起步,上亿才算小大户。”不是口气比力气大、头颈比腰粗,而是做上海人的底线抬高了。如果今天你还用十几年前的口气说话:阿拉在香港有亲眷,暗示有境外饼干;小阿姨嫁给美国人,暗示有外汇收入,大家都会以为你是祥林嫂,不免要“挫挫”侬:“哎哟朋友,侬勿要吓我哦!”

老上海人是身份的概念:一本户口簿;“新上海人”是资产的概念:一本房产证。今天,上海人讨娘子,不是一间房,而是一套房,而且是带两个厕所的房子,夫妻俩分男女厕所,这就叫“小女人发嗲”。环线以内的,房价每平方米接近二万元,你说:一万元的板砖买什么?江景房厕所里,一块墙砖、或一个脚印的面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年前,万元户是人生的全部;现在,沦为人生底线都不可能。

成了家,有了孩子,开销更大。上幼儿园了,找名牌的,要赞助费;上小学,找老牌的,要赞助费;上初中,找民办的要赞助费;上高中了,借读重点中学,还要赞助费。单单托人的交际费,万元左右,用经济学 家时髦的术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怕的是经济学家的术语,变成老百姓的日常用语,冷静的理性代替了温情的人性。

义务制学校之外,还有一条人生成功辅助线:幼儿时期,钢琴、芭蕾、绘画,统统家教;上了小学,外语家教;上了初中,数理化家教;为了体育加分,现在体育也有家教了。过去: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知识就是钞票,就是自讨苦吃。这是一般家庭逃不脱的“刚性消费指数”。

至于女人美容、美发,男人洗脚、捏脚,还有卫生麻将,这些都是大众项目。前卫些的,还要瑜伽、游泳;体面些的,打网球;高档些的,高尔夫球。现在“球鞋比皮鞋贵、球衣比西装贵、短裤比长裤贵、小包比大包贵、黄瓜比西瓜贵、番茄比水果贵、矿泉水比牛奶贵”。在上海,下雨天穿套鞋,别人以为侬是“外国人”、养鱼的。上海人的行头:雨天穿皮鞋,冬天穿拖鞋、休息天穿球鞋。这些是“潇洒性消费指数”,属于“吃粳米饭、发糯米嗲”。

移居美国,只需一本绿卡,移居上海,必须两本证:一本高学位证、一本房产证,这才叫“新上海人”。有学位证,可能在上海有工作、有收入。有房产证,才可以在上海扎根。但一套房子,起板一百万以上,还必须预备二十年的子女教育费用,又是一百万,这就是做上海人的成本。

上海七大主流阶层生活现状

一、赤贫阶层

指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那一类。社会的最底层。

一般是低保户、失业者、乞丐(中低端)、因病致穷户。

绝大多数是上海人。

主要出行工具为自行车,偶尔坐一趟公交,从来不出上海市,口袋里基本都是块票和硬币,一张一百块都得贴肉放,走路喜欢看地面时时想着检钱;从来不买衣、基本没肉吃;早上8点前在超市门口排队,赶早了去露天菜摊捡便宜菜。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与逛公园。

居住方式:上海人住在棚户区、老公房、安置小区与郊区民房。外地人睡桥洞、广场。

二、工薪阶层

指个人月收入1000-3000元,家庭年收入3-5万的那一类。

一般是营业员、工人、服务员、企业文职人员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乞丐也可以划入。

上海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左右。

主要出行工具为自行车、电瓶车和公交,有公交就不会坐地铁。包里放着三件宝:交通卡、雨伞和饭盒。偶尔打一次的,肯定是单位报销。每周每日都会记日常开销账,手机只接不打。

女孩子喜欢逛商场,但基本上只会去七浦路淘衣服,基本上会有一两件化妆品或者包包是品牌的,出客时是必拿的,认识个新朋友第一句话:侬拿多少钞票,三五好友喜欢去大排档,但吃饭基本上不会付账。

男孩子基本没女朋友,要是有也是临时的;有一双皮鞋,但运动鞋会有好几双,从来不买新衣服。结了婚上海人肯定是啃老,外地人肯定是啃菜皮。年轻人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和上网,中年人是看电视与逛公园。

居住方式:上海人住老公房、安置小区。外地人以群租为主,做梦都想着住进一室户。买房和买车想也不敢想。

三、白领阶层

个人月收入3000-10000不等,家庭年收入5-15万不等。

主要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技术人员,个体户及小生意人。

他们是目前最主流也是最压抑的一个群体。又叫夹心层。

生活现状:

电瓶车与地铁是他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偶尔打的一次会心疼得要命。这一群体中上海本地人结婚前一般都活得较为轻松洒脱,结婚后马上就会被小孩教育、房贷等等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去啃老,所以很多青年白领宁愿做丁克。

他们从上中学起就开始做着品牌梦、买车梦,聊天的重点也是牌子,对上海各大高档商场的奢侈品品牌以及高档娱乐店如数字珍,但基本上没消费过,最关心新车车款。上海车展中高档车展区拥挤的也基本上这一类人。同时他们还瞧不起跟自己同一类的外地白领,宁讲上海话不愿讲普通话。属于看起来活得潇洒、内心里充满矛盾,看起来足够坚强、实际上很不自信的一类群体。主要娱乐方式K歌、打牌、吃饭等(很关心哪里有新的好吃的),偶尔小资一回的就是在国内游一下。

这一群体中的外地人最惨了,他们最大的梦想是买房。谈着个慢慢老去的女朋友,出没在地铁的终点站,蜗居在20平米的斗室里,在憧憬、仿惶、自娱自乐中度过了自己的三十岁。然后在青春的末稍上、房价的牛市里淘到了市区的50平米老公房或者远郊的90平米新房。三十岁前一般都是牛奋男、牛奋女,三十岁后就是现实男、白痴做梦女了。时刻担心被这个城市所淘汰,一辈子为买不起房、生不起病、养不起孩子、死不起老人而焦虑着。主要娱乐方式是上网、看电视、逛公园,偶尔进一次饭店都要策划几个星期,遇到别人请客了拼命吃肉。

居住状况:上海人住在老公房、新商品房里。外地人事实上一辈子租房住。三十岁前租在上海人的房子里,三十岁后租在银行的房子里,熬到退休了,又租在小孩的房子里用退休金帮小孩交水电费和供他们吃用。

四、金领阶层(中产阶级)

开始年薪计了,个人年薪在15-40万,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资产在100-1000万间。

主要为企事业单位高管、干部及有灰色收入的公务员、高级技术人员、私营业主、演艺工作者。

外地人为主,上海人为辅。他们是上海社会中真正的中产阶级与小康者。

生活现状:

无论是私车还是公车,总之有车了。可能第一辆车是10万级别的,然后盼望着早点换成20万的级别的。偶尔挤一回地铁,聊天时最多的是略含自得的抱怨堵车。基本上结婚了、后悔了,基本上是婚外恋了或者是准备婚外恋了。没结婚的那些精英,男的就是不停换女朋友,女的就是想要但要不着男朋友。身边的老人从来不是自己父母(是领导)、身边的女人从来不是自己老婆(是小秘或红颜)。

电话基本上是处于没人接或者占线着,接通了基本上是开会着、开车着、天上飞着。吃饭不叫吃饭叫应酬,唱歌不叫唱歌叫抱妞;找小姐叫工作,找老婆叫家庭作业。女人不叫女人叫女强人。后来开始不吃肉改吃青菜了,开始不喜欢坐车改跑步了。这一群体中上海人不说上海话了,喜欢说英文;外地人不说普通话了,喜欢说上海话。家里开始请钟点工了,自己开始找情人了。

居住现状:中环内商品房。大部分人提前还贷了,少部分人开始买二套房了。

五、富翁阶层

个人年收入稳定在40-200万间,家庭年收入稳定在50-200万间。资产在千万至5千万间。

主要为企业主、中大型企业高管、没被抓的贪污犯、明星、富二代、红二代等。

外地人、外籍人,极少上海人。他们是上海的话语阶层与社会风向标。

生活现状:

高档车的买主。以为宝马、奔驰就是身份的象征,至少有两辆车。一家庭有一位这样的,基本上另一位就不用上班了,改行做侦探或地下党了。结了婚的基本上是等着二婚、三婚的,没结婚的基本上就不会结婚了。开始不找情人改包二奶了,开始学打高尔夫了,开始学开游艇了,开始去听音乐会了,开始很少外出吃饭了而去二奶家煲汤了。

有两到三部手机,有一个号码是仅有几个人知道的。基本上只会为了工作上网,没有上网娱乐的(包括偷菜),偶尔看看电视和高档杂志,男人下班后除了应酬就是和二奶泡在一起,女人基本上整天泡在美容院和健身房里,开始打胎盘素了,开始摔东西了,开始提前更年期了。

居住现状:中内环高档商品房+郊外别墅或度假公寓,不再为买房而上火了。

六、富豪阶层

金字塔顶端,年收入稳定在200万以上,经过一次暴富以后资产在亿元左右至几十亿元不等。大约在上海有几千人左右。

主要为企业家,部分为等待枪毙或等待安全退休的高官,再有极少数富二代、红二代。他们是操纵着上海现在和将来的手。

生活现状:

有3-5辆车、3-5个企业、3-5个二奶或情人。40岁以上为主,肯定结过婚了,基本上也不会为了情人而离婚。对工作上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极度工作狂,另一种是极度不想上班,但精神世界基本上极度空虚着。

家庭状况也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很差的已分居多年,另一种是表面上的很好如同死水一潭。一半时间在上海,其它时间在外地或外国,大多数人都有外国绿卡。往往有多个小孩,小孩小学前上国际学校,中学以后都在国外读的。

对财富已经不再敏感,开始关心穷人和公益事业,开始信仰宗教。名片上没手机号码;你知道的手机基本上一打就通。很少开会,或者开会也只是最后发少量的言。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马场等等高端场所的常客。除了吃饭、上厕所、睡觉其它基本上都有人替他做了。一般情况下有1-2个常人认为的特别爱好。

居住现状:内环豪宅+近郊别墅。或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几套房。

七、看不见的富人

从不为物质所操劳,甚至感觉不到钱的存在。低调的顶级富人、低调的顶级红二代。在上海的具体数目不详,在全国或全世界游荡,上海只是自己身份证上的一个地址。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父辈曾经操纵过上海以及中国走向,或者操纵过上海以及中国某一行业的过去。

生活现状:

低调的奢华,身边的每一样东西,大至床和家具,小至钱包或耳环,都是用万元为单位计算的,穿那些没听说过的时装品牌,开德国系、美国系的车,绝对不开甚至不坐宝马与奔驰。在家有佣人烧饭,外出只去五星级酒店吃饭,购物只在梅、恒、泰三家或者香港与海外。

穿着打扮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思想上非常人所想,极度平和冷静。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自己很想去的地方、很想做的事,但往往有很多不能去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是很有钱、很多时间、又不太说话的那一种类型。他们是上海都市里看不见的手,一举一动影响着第五和第六类人群。是前四类阶层接触不到的一个群体。

居住状况:新天地与滨江的豪宅里或者西郊那些老式的别墅中。很多物业的产权并不在他们的名下,但他们是实际的拥有者。

南加勒比群岛游轮记之四

此次游轮的第二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一方面,它是加勒比群岛里唯一一个由法国和荷兰分治的岛屿,另一方面,这岛上有个沙滩就在飞机场的尽头,不同的风向时,人们可以站在沙滩上看飞机的起飞、降落,甚至会被飞机的喷气吹起。这就是在加勒比群岛东北部的圣马丁(法语: Saint-Martin; 荷兰语: Sint Maarten)。

这天我们特地把早餐叫到了房间里。等服务员走后,又把盘子都搬到阳台的桌上。结果吃到一半,发觉完全不是想象的那回事,炙热的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算了,还是搬进去把早饭吃完吧。以后几天就再也没有叫早餐,都是自己乖乖地去餐厅吃。

吃了早饭,整装完毕,我们带上相机又去上面的甲板逛了一圈。很显然,在白天这么大的太阳下面,很少有人呆在船上,除了边边角角有个别人躺在那里晒肉干以外,船上几乎看不到多少人,看来我们也应该下船了。这个码头比昨天的还要整洁干净一点,走出去又是一堆免税店啊什么的,我们就在那里使劲找去马侯沙滩(Maho Beach)的车,终于找到一个VAN,好象还挺贵的,15还是25刀,虽然这里应该是欧元区,不过他们都收美元,结果别说还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路上用了快一个小时。大路、小路、堵车、绕道、上山、下山,最后绕机场大半周,我们终于到了仰慕已久的马侯沙滩。

车子停在沙滩和机场间的那条小路的尽头,往前是一个度假村的样子。在沙滩边上还有一个露天的酒吧,旁边竖着一块冲浪板,上面写着当天的航班和时间。沙滩上人不算太多,都懒懒地躺在那里等飞机呢。看看时间表,好象下一班飞机还有个把小时,我们还是四处转转吧。于是就先去了度假村,这里的接待中心还算比较正气,一层半的小楼,有个和气的小姐坐在那里,也不主动搭理我们,楼上好象还有个老板。我们在那里坐坐也没人管,还有干净的洗手间。呣,很象售楼处的样子。四周的房子却都还是半完工的状态,未完成的那些有点象烂尾楼,但又都是平房,除了水泥的部分看上去蛮新的以外,整个有点破破的感觉,虽然还能看到个别工人拎着个塑料桶在那里懒懒地干着点什么。往海边走,在一个未完工的庭院里居然有一个装满水的游泳池,还有三四个老外在那里泡澡。唉,希望他们不是买了这里的房子给套牢的。

这个度假村没有可以直接去沙滩的,四周是矮矮的围墙,还有一些小的建筑。在靠近马侯沙滩的那边,忽然间我们看到一架飞机正在飞过来,看上去就是要在这个机场降落的,这个和我们在沙滩旁的告示牌上看到的不一样。等它飞近了,发现这架飞机比较小,大概那边写的都是大飞机的起落时间吧。于是我们又回到沙滩,飞机的大小并不是太重要,有小飞机看也是蛮有趣的事情。记得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个军用机场的边上,能隔的几百米看战斗机的起降已经是很令人激动的事了。在马侯沙滩,降落的飞机一般就在头顶十来米的地方,连起落架上的螺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回到沙滩那边。这片沙滩不大,从这头到那头最多也就两三百米的样子,也不算宽,从马路到海里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坡度。除了在酒吧里喝酒的,沙滩上大概有百来人的样子,几乎所有人都是来看飞机的,所以没有人很淡定地晒太阳或者看书啊什么的。有些人朝着海边望着远远的天边,另外一些人则仔细地观察机场停机坪上各架飞机的动向。

当远远地看到天边有个黑点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兴奋起来,有的开始占据有利地形,有的则摆开了摄影摄像装备。后来我才发现,最佳的拍摄位置并不在跑道的中央,而是在沙滩靠近酒吧的那一边,这样既能看到飞机的降落而且又是顺光,如果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到飞机飞近的时候,只能拍到一个侧逆光的前脸,动作快的话还能抬头拍到机腹,等你迅速回头的时候,飞机可能已经在跑道上着陆了。到这里来玩,至少要留一半的机会给自己看,而不是盯着拍照。飞机起降的轰鸣和喷气吹起的风沙都是照相机拍不出来的。我们在沙滩上逗留的个把小时里,看到了两架中型客机的降落,还有一架的起飞。这架飞机一开始从候机楼的另一头滑入跑道,等了一会儿,慢慢地动了起来,我们以为它就要起飞了,就用相机对着准备拍起飞的样子,可是它慢慢地又滑到了跑道的这一头,掉了个头,机尾冲着沙滩。看来它是要从这头起飞了,刚想到这一点,就感觉到巨大的气流夹着沙子飞了过来,我赶紧转过身,把相机放在胸前,背对着飞机跪在沙滩上,沙子还是象雨点一样打在背上。这股冲击力大约持续了一分钟左右,随着飞机轰鸣声的远去,我们终于可以回头看着这架飞机慢慢地起飞、爬过那头的山坡,离开圣马丁岛。

看了一会儿,不算过瘾,但也知道了怎么回事,于是收拾家伙准备回去。我们还是在下车的地方找回去的车,这次好象还便宜一点,也是也别人一起拼车,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回到码头边的免税店。我们在那里稍微逛了一下、买了点东西,就朝游轮的方向走去,半道了还被从另外一个沙滩回来的老唐他们抓到了,于是一起上船,吃下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