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七)

来不及啦!马上又要去欧洲了,可是上一次的游记才开了个头,那还是两年半前的事情。要加油了!
上一节写到我们离开了新天鹅堡去茵斯布鲁克(Innsbruck),路上用了两个小时,再加上司机们吃饭的那一个小时,我们到达旧皇宫(Hofburg)的时候已经是差不多傍晚了。那是个圣诞夜,和我们的除夕差不多,虽然马路上张灯结彩,但是行人并不多,商店也大都打烊了,大多数人应该都回家和家人一起庆祝节日了吧。
下了车,导游就趁天还亮的时候带我们去看这里最著名的景点——金色屋顶、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和悲喜门。因为这些景点都在旧城里,所以我们依旧要穿过窄窄的小街,然后在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广场边上,看见了所谓的金色屋顶。其实这是一个带半个屋顶的包厢式阳台,好象古时候皇帝是在这里接见臣民的。这金色屋顶周围的建筑都各有特色,都在外墙上有很特别的装饰。
离开金色屋顶,穿过窄窄的小街(Herzog Friedrich Str.),过了马路,前面就是著名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Maria Theresien Str.)。这条大街和慕尼黑旧市政厅门口的大街很象。在节日期间路中间都搭了很多小摊位,因为今天是圣诞夜,所以他们都不开门,也没有有轨电车在大街上走。在大街中间的地方,也有一根圣母柱——安娜柱,不知道这名字从何而来。大街的尽头矗立着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称为悲喜门。原来当时建造这座凯旋门是为了庆祝特蕾西亚儿子的婚礼,但是不幸在同时她丈夫过世了,所以在凯旋门的两面有一喜一悲的女王形象。
看了悲喜门,拍了照片,我们就开始在四周转悠。没多会儿,我们就来到城西的茵河旁边,河对面是刷成各种颜色的民居。站在桥上(好象茵斯布鲁克的名字就是由茵河上的桥而来),看着两岸的房子,虽然茵河的水声很响,远处的雪山巍峨地矗立着,但依然让人感到平和安详的气氛,可能因为今天是平安夜吧。
这时候,城里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应该是圣诞夜的弥撒开始了。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圣雅各布教堂附近,随着人群进了教堂。教堂里的灯光很亮,中间有一群小孩在演着圣诞夜的故事,每演一节,众人就唱一段赞美诗。这有点和北美的圣诞节活动相似,似乎成了民俗的一部分。出了教堂,听到附近的街上还有乐曲的声音,三转两转,我们又回到了金色屋顶前的小广场,这里早已人头济济。屋顶下的包厢里已经有一个小乐队在演奏了,每曲结束,人群里都会给予掌声;奏到熟悉的曲子,大家还会和着拍子一起鼓掌。
再回到特蕾西亚大街,我们找了一家餐馆坐了下来,还有几位团友也加入进来,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小城里一起度过了圣诞夜。今晚的酒店也在城里,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是一幢比较古老的建筑,大堂很拥挤,没有电梯,房间也不是很大,卫生间很暗,是新做的整体浴室的那种。还有就是这家是几天来第一家提供无线上网的,我用PocketPC给远嫁法兰克福的A发了封E-mail,希望我们能在几天后到法兰克福的时候见到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成了第一批到餐厅用早餐的游客。这时候餐厅里静得出奇,不知道什么时候所有食物就都放在那里了,可惜都是凉的,也见不到一个服务员,可能也因为今天是节日的缘故吧。用完早餐,我们就又登上大巴,向萨尔斯堡进发了。
这里有两位台湾大姐的游记,内容还是蛮详细的:


 

 

欧游杂记(六)

昨天晚上住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酒店里,第二天早上的早餐就没有那么丰盛了。在一楼的餐厅里只有零星的面包水果等等,不知道够不够五十几个客人吃的。不过餐厅一边的墙上贴着份世界地图倒是蛮引人注目的,上面有很多用图钉标出的地方,想必是此店的客人来自五洲四海。正在琢磨着我们是不是要在上面钉上中国或加拿大呢?早餐就已经草草结束了。
今天有两个目的地,新天鹅堡和茵斯布鲁克。汽车开出慕尼黑,经过那个泡泡型的安联体育馆后,天色还是阴沉沉的,我们就又接着看“五姨太”了。车子开了差不多一个上午,天气倒是越来越好了。太阳出来了,天是碧蓝碧蓝的,只有薄薄的几丝白云,路边都是白色的雪,山影、树荫里的雪地反射着天色,也是蓝色的。中途歇了一站,这里高速公路沿途的休息站好象都是由一个公司统一管理的。上洗手间都要付五十分欧元,然后给一个收据。如果要在休息站买东西,可以凭收据抵扣五十分,一次可以用一张或几张收据。咋想起来这样做还是挺合理的。
终于我们到了新天鹅堡所在的富绅镇(Füssen) 。这地方一看就是个旅游景点,从几里外就开始堵车,远远的先看到一个高高的尖尖的教堂的屋顶,和小时候在挂历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太阳非常好,车子懒洋洋地往前挪着,看来司机不是很识路,我们的巴士居然还到小镇里去调了个头。新天鹅堡是个童话般的建筑,可是这时候我们连一个影子都没看到呢。从小镇绕出来,又慢慢上了山路,终于看到了前面有一幢黄色的城堡。导游说,这个叫旧天鹅堡,新天鹅堡还在山上头。于是我们都下了车,准备徒步上山。虽然今天新天鹅堡不开放,但是每个人都还是兴致勃勃地要上山去一睹真容。

天一点都不冷,没有风,天气好得出奇,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山下河边的小村。山背后照不到阳光,样样东西都泛着蓝蓝的天的颜色,但是可以看见山上的冰雪已经开始融化了潺潺地流下山去。走在湿湿的柏油路上,远远地可以看到新天鹅堡的一角,又转了几个弯,过了几间民居样的房子,就来到新天鹅堡的边上。今天是圣诞夜,山上特别静,就我们这一队年轻人嘻嘻哈哈地边仰着脖子看、边给同伴照相。沿着城堡绕了半圈,这正门也不太引人注目,就这么算看过了?边走边犯嘀咕,正想着,就看见几个团友在通往后山的一个栅栏前研究着什么,等我们走过去,他们已经翻过栏杆走进去了。于是我们也跟着走,这里的路很滑,而且是下坡路,我这穿着单鞋根本就站不住,只能靠着路边的石头围栏,一步一滑地向前走着。看来前面导游的警告是有原因的。好在我们时间充足,先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再说吧。
往下走了一段路,先到了一个观景平台,在这里抬头向上可以看到新天鹅堡的侧面,应该说是背面(与大门相背的那一面)。往另一边看,又是一幅无比美丽的画面。在一座蜿蜒至远处的山的左边,躺着一片静静的湖泊,湖面静得象镜子一样,反射着周围的群山、远处的雪峰和淡蓝的天空。在山的近处,就是我们停车的小村,还有矗立在山脚下的旧天鹅堡。
我们七八个人又接着往前走,觉得我们一定能够看到照片上看到的那个天鹅堡的样子。果然,在山路的尽头有一座铁桥,绕过桥头的岩石站到桥上,我们看到了那座童话般的新天鹅堡。整个建筑和她脚下的山浑然一体,从背景里凸现出来,就象一座梦中出现的城堡,让人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君王发起的近乎疯狂的工程。
大家三三两两地相互拍照留念,然后就依依不舍地往回走,还在前面那个观景台又拍了不少照片。等我们回到山下的车上,时间已经不早了,导游说我们马上去小镇上的中餐馆吃饭。这顿饭不怎么样,只记得有一盘拌黄瓜和一份完全不着味的红烧肉,我们都下不了筷去夹那些白生生的肥肉。难怪那两个法国司机下午在半路上找了个加油站用了半个多小时吃午饭呢,害得我们到茵斯布鲁克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下来了。


欧游杂记(五)

总算写到第五篇了。昨晚这家位于德法边境的Mercure酒店真是不错,第二天的早餐什么都有。不但餐厅装修一新,而且水果、面包、酸奶、蛋糕、培根、肉肠,鸡蛋,样样都有,反正你能想到的西式早餐里各种吃的喝的都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而且温度适当。我得找个链接,好好表扬一下这家酒店。
离开这个位于德法边境的小城,我们的下一站是慕尼黑——德国第三大城市。虽然看看欧洲才那么大地方,可去慕尼黑也整整开了一天,幸好一路上都在看“五姨太”的故事,就没觉得时间过得慢。下午日头偏西了,我们才到慕尼黑附近的一家华人餐馆吃午餐。这是一家北京风格的饭店,店堂不大,却摆满了各种象是从颐和园搬来的装饰品,连椅子都是放上大红靠垫的那种。菜色一般般了,反正远在德国,除了接待象我们这样的团餐生意,也没多少人知道真正的北京菜或者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饿了大半天了,不管什么菜上来,都是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光。
吃了午餐,我们也差不多到了慕尼黑。大巴开到很僻静的大马路边,在一个类似炮楼城墙(Valentin-Karlstadt Musäum)的附近停了下来,导游就带着我们一行左拐右拐地穿过小路和弄堂。哈,这里真的有弄堂,那个希特勒发迹的Hofbräuhaus(HB)啤酒屋就在一条弄堂里。再往前转了几个弯,就看到著名的玛利亚广场(Marienplatz)。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相比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人民广场,这里所谓的广场都是小小的。就算前苏联红场上的阅兵式,也只是看到坦克从小巷里开出来,行进到相对宽阔的地方,就叫做广场了,一点都不够过瘾。
因为是圣诞节期间,这里和斯特拉斯堡一样,玛利亚广场上有圣诞市场,也是搭了好多铁棚子,卖各种圣诞节的装饰品、礼品和热的红酒。很多摊位都装饰得很有节日气氛,还有热气腾腾的红酒,来驱赶的寒气。在欧洲各处游荡,有个感觉就是很多地方都是阴阴的,透着一股神秘感,英法德都是如此,古旧斑驳的建筑配着神秘的雕像,教堂的拱门和巨大的穹顶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后面几天再听说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故事和存放家族成员内脏的教堂地下室(头和身体存在别的地方。what a freaking family!),就更给人一种暗黑时代的感觉。对一个读过三国聊斋西游记的中国人来说,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太神秘而不可理解了。
玛利亚广场旁边的新市政厅钟楼上的彩色木偶是当初为了纪念“战胜”鼠疫和国王大婚庆典而设置的。如今每天三次,这些装扮成当时大婚时的木偶人物就会自动进行报时表演,成为一景。而广场中央,有玛利亚圆柱,圆柱的顶端有金色的玛利亚像,圆柱基座的四角有戴着战盔的天使与各种怪物决斗的雕像。看来慕尼黑的市民是希望神、天使和先王一起来保佑平安和兴旺。

从市政厅的另一边转过去,除了街边的圣诞市场外,循着小路走进去,还能在附近找到两个著名的景点。一个是圣母大教堂,另一个是皇宫。圣母大教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两个绿色的洋葱屋顶。而在这些小街里转悠的时候,忽然间会看见一两幅似曾相识的画面。象下面这条小街和两旁的住宅,就颇有上海西区上只角的感觉。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花园,就看到一个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雕像,广场的另一边就是巴伐利亚时期的皇宫(Residenz)。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这边的街道上行人稀少,走进皇宫的接待处,正好碰上他们关门。在门口转悠的时候,我们溜进了一处大厅,门边的守卫在似睡非睡地打着盹,估计他是忘了时间,就让我们进去了。可惜大厅里搭着脚手架,只有在角落里放着几盏射灯,照着壁上画着的各种历史故事。画很大,如果在光线好的时候应该是很有气势的。可惜了,跟巴士旅游就是这样,大部分时间都是赶路,到了一个地方不是太早就是太晚。这冬天的日头又短、又遇上圣诞节,主要的活动就只能在市场里瞎逛了。
天慢慢地黑下来,肚子也有点饿了,我们就循原路返回去找那个著名的啤酒屋。回到玛利亚广场的时候,正好碰上几个披着羊皮、戴着怪物面具的人在巡街,他们一边敲着锣、一边吆喝着,还专门冲着小孩走过去,可是这里的小孩一点都不怕,还跑上去扯他们的羊皮。不知道这都有什么出处。
走回到小街上,找到了刚才路过的Hofbräuhaus啤酒屋。这时候里面已经很热闹了,一点都没有冬天寒冷的感觉。因为刚才那位北京来的团友为我们多争取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可以在这儿尽情享用正宗的德国啤酒和猪肘了。这间啤酒屋很大,有两三个大厅组成,上面是拱型的浅色屋顶,墙上画有HB的标志,还挂了些名人的画像。大厅里的桌子都是长条形的,两边也是长条形的椅子,每桌大概能坐六到八个人的样子,和公园里的野餐桌很象,做工不是太精巧也看得出有年头了,上面不乏坑坑洼洼还有各种到此一游的题字,但是感觉还挺干净。我们看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别人共用的桌子。等我们挪到里面坐下,服务员也拿着餐牌过来了。忘了他们的餐牌是什么样子的,是德语还是英语,有没有照片,好象我们是指着别人桌上的东西点的餐。看着他们的份量还是挺足的,我们俩就点了一扎啤酒和一份猪肘,还多要了一个杯子和一份餐具。这里的猪肘应该是烤出来的,貌似比安省圣贾克伯的要正宗多了,套餐却和北美的差不多,一份主菜,一点蔬菜色拉和土豆泥。因为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忘记了猪肘和色拉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它那里的土豆泥是有纤维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土豆和某种蔬菜的混合品。很快,肉和菜就都吃完了,啤酒也没了,就和猪八戒吃西瓜那样,还没品出什么味道就到肚子里了。又看了会儿乐队的演奏,我们就往集合地点赶了。这天晚上应该是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酒店住下的,没有太大的印象,好象就和北美的motel差不多的样子。


欧游杂记(目录)

欧游杂记(四)

斯特拉斯堡是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旧城中心离欧洲议会大楼不太远,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旅游大巴在一处桥边停下来,导游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大概有两个多小时吧。整个城区四面有河,不知道这原来就是个岛呢,还是人工挖的护城河。城市四周的景色和中国江南有几分相象,河上有无数的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盖顶桥(Pont Couvert)几个河中的小岛由三座桥连在一起,而每座桥的两边都有高高的塔楼。据说是以前当地自治的结果,那些塔楼可能是陆路和水路的关卡。

虽然地图上把这条路称为盖顶桥(也有译做廊桥的) ,可是这几座桥都不是真正的廊桥,而朝它的西南方向看过去,倒是有另一座更象廊桥的建筑

往城里走,就是著名的圣诞集市了。这个有点象中国的庙会,路边的商店、餐馆都装点一新,连二楼三楼住家的窗台上都有鲜艳的圣诞装饰,街道的上方是纵横交错的彩灯,其中最亮的是在乳猪集市广场(Place du Marché aux cochons de lait)中央的大灯球。在教堂周围的广场和街道上还搭了很多的临时店铺,因为冬天天黑得早的缘故,这里就变成灯光夜市了,人还挺多的,有本地人也有旅游者。这集市里卖什么的都有,从旅游纪念品到各种吃的用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热的红酒(vin chaud)和圣诞节甜饼(Brédalas)。可能是天太冷需要御寒才能逛好夜市,这里就有好几家都烧着个大锅,里面盛的就是热热的红酒,记得好象是一块五还是两个欧元一杯,拿了酒双手捧着,可以边走边喝,也可以倚在路中央半人高的桌子上歇歇脚、聊聊天。这么自由地在公共场所喝酒,在同样寒冷的加拿大是不可想象的。

这小城的冬夜冷得和加拿大不一样,路上有一层湿湿的水气,和江南的冬天有点相象,只要在室外,你穿得再多都会感觉寒气逼人。所以我们边喝酒边逛,中间还去教堂参观了一下,避避寒。据说这里的圣母堂一度是整个欧洲最高的建筑,不但气势宏伟,而且装饰非常细致。在市场逛了两圈之后,就该吃晚饭了。因为之前导游说过晚饭要自己解决的,我们就得自己找了。这么冷的天再吃干粮就太对不起自己了,吃大餐又没时间,终于给我们觅到了一家皮萨饼店,我们就点了两个现做的皮萨,算下来好象也不比多伦多的那些连锁店贵多少。不知道是因为天冷还是中午没吃饱还是时差没倒过来,我们几乎一人吃了一个皮萨,每人剩下一小片带回酒店当夜宵。

回到城外的小河边上,就是我们的集合地点,这时候大约也就晚上七点多钟。导游说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这里规定大巴司机晚上八点以后是不能再工作的。所以我们一车人就出了斯特拉斯堡,经过一座横跨法德边境的大桥,到了位于德国境内的一家雅高集团旗下的Mercure酒店住了下来。这家酒店很新、很舒适,服务员也很客气,还给我们热了打包带回来的皮萨。第二天的早餐也很丰盛,可以说是这以后几天里住宿和早餐最好的一家。

年前,本地小报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讲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省的历史。硬是把人文地理和政治扯到一起,然后又硬生生地扯开,蛮有意思的。

 

 


欧游杂记(目录)